http://tw.news.yahoo.com/article/url/d/a/070318/57/bp7k.html

更新日期:2007/03/18 09:04 記者:【黃慧璧醫師(台大動物醫院內科主任、獸醫學系教授)】 


Abbey,已節育的六歲混種母犬,今天是第四次回診,檢查異位性皮膚炎控制情況。在此之前Abbey為了皮膚病已做多年的藥罐子。但經過這兩個月的環境控制以及非藥物治療後(勤沖澡與規律的運動),Abbey身上的膿(皰)與全身搔癢的症狀已控制住了。「最近兩個月是Abbey最快樂最健康的時候,而且我再也不用煩惱牠吃藥的事了」,Abbey的媽高興地說。

犬隻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比例,高達總犬口數的30%

舊曆年過後的二週,就進入異位性皮膚炎的發病季節,也是每年皮膚病旺季的開始。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過敏性皮膚疾病,造成發病的因素是多重的,包括遺傳、居住環境(污染)、飼養方式;小貓小狗的個性也會影響發病的程度。主要的發病機制是身體對環境中的物質產生過敏反應;造成過敏反應的常見物質,也就是「過敏原」,包括季節性的花粉,尤其是台北盆地周圍各式樹的種子,與家中的塵滿以及灰塵,或其他昆蟲等。

一九八○年代犬隻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比例,約為總犬口數的20%左右;但由於全球氣候的暖化,加上大環境的持續污染,於二○○○年代後的文獻紀錄,則已高達30%的總犬口數罹患異位性皮膚炎,即每三隻狗可能就有一隻狗會患病。異位性皮膚炎已成為犬隻第二常見的皮膚疾病,僅次於外寄生蟲,例如跳蚤,所引起的皮膚疾病。

無端地搔癢是異位性皮膚炎的主要症狀。持續的搔癢後會造成皮膚挫傷,進一步導致細菌或黴菌的感染,在搔癢的部位因此會出現紅疹、膿(皰)、痂皮,甚至是掉毛、禿毛等症狀。主要搔癢的部位包括臉部、眼睛周圍、耳朵、耳翼、嘴角、下巴、腋下、胯下、肛門與外陰部等。嚴重時會擴及全身。有些病患也會出現打噴嚏、雙側性眼結膜炎、雙側性外耳炎等。異位性皮膚炎的症狀會隨著過敏原季節的變化而週而復始地出現,時好時壞。

馬爾濟斯犬、西施犬、迷你雪那瑞犬、米格魯、拉布拉多犬或黃金獵犬,都是台北地區常見好發異位性皮膚炎的犬種。

雖無法治癒,但可盡量以非藥物方式控制

由於異位性皮膚炎是過敏性疾病,因此是終身的問題,所幸並不危及生命,雖無法治癒,但可控制。正因如此,鼓勵飼主們盡量使用非藥物的方式,以較不傷身體的方式減少發病的機會,例如可在發病的季節多沖澡,減少皮膚與過敏原接觸,減低發病搔癢的程度;帶牠多運動、多陪伴牠,可分散病患對癢的注意力,減低無聊搔癢的機會;維持居住環境的清潔與增加空氣濾淨機的使用,這些都可減少環境中的過敏原。

若仍擋不住發病,可尋求藥物輔助治療,包括類固醇(阻斷過敏)、抗組織胺(止癢)、抗生素(治療繼發性膿皮症)、抗黴制劑(治療繼發性黴菌感染症)等。目前針對犬貓性皮膚炎已有一些新藥的開發,是另一種治療的選擇。若對藥物治療反應不良或過分依賴藥物的病患,也可嘗試免疫治療(過敏原減免治療),減少對藥物(尤其是類固醇)的依賴。

黃慧璧醫師小檔案

自小生長在養狗的家庭,幼稚園時期就立志作動物的醫生,長大後如願進入國立臺灣大學獸醫學系就讀,畢業後前往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繼續接受小動物臨床醫學的訓練,並完成博士學位,回到國立臺灣大學獸醫學系任教,同時在大學附設動物醫院服務,從此開始教學研究與臨床動物醫師的雙重職業生涯,也實現從小的夢想,作個動物醫師。

■現任職務:國立臺灣大學獸醫學系教授、兼任國立臺灣大學附設動物醫院內科主治醫師與內科主任。

■主要專業訓綀:小動物內科、皮膚疾病、內分泌疾病與心臟疾病。

■目前所飼養的動物:牛牛(十四歲已絕育的母拉布拉多獵犬)、小花(十四歲已絕育的公混種犬)、波羅(六歲已絕育的公短毛臘腸犬)、妹妹(四歲已絕育的母短毛臘腸犬)、Tobby(八歲已絕育的公短毛家貓)與Max(七歲已絕育的公短毛家貓)。

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崔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